紅外油分析儀在檢測油類物質時,偶爾會出現測量結果偏離預期(如數值過高/過低、波動異常)的情況。快速定位問題并恢復準確性,需遵循系統化的診斷流程。
第一步:核查基礎條件
首先檢查環境因素:儀器是否置于穩定環境(溫度20-25℃,濕度<60%)?若環境溫度驟變(如夏季空調直吹或冬季靠近暖氣),光學元件(如干涉濾光片、檢測池)可能因熱脹冷縮導致基線漂移。其次觀察樣品狀態:水樣是否渾濁(懸浮物過多)?若含大量泥沙或藻類,需先離心(3000rpm,10分鐘)或過濾(0.45μm濾膜)去除干擾;萃取劑是否變質(如四氯乙烯顏色變深、有沉淀)?需更換新萃取劑或用硅酸鎂柱凈化。
第二步:驗證儀器狀態
檢查硬件完整性:檢測池窗口是否有油漬或劃痕(用無水乙醇棉簽清潔,避免刮傷)?光源是否正常(觀察儀器面板是否有光源故障提示,或測量空白萃取液時基線是否平穩)?隨后驗證校準有效性:重新測量最近使用的標準曲線(如1mg/L、5mg/L、10mg/L油標準溶液),若吸光度值與標準值偏差>±5%,說明標準曲線失效(可能因試劑過期或儀器漂移),需重新配制標準溶液并校準。
第三步:排查操作流程
回顧樣品前處理步驟:萃取是否充分(振蕩萃取時間是否達標?通常2-5分鐘,若油類含量高需延長)?分層是否全(靜置分層后是否仍有水珠混入有機相?可用滴管吸除上層水滴)?萃取劑用量是否一致(如每次均取50mL水樣對應10mL萃取劑)?同時檢查儀器參數:測量波數是否設置為標準值(2930cm?¹、2960cm?¹、3030cm?¹)?掃描時間與分辨率是否與校準時一致(通常掃描時間30-60秒,分辨率4cm?¹)?
第四步:深度診斷
若上述步驟未解決問題,需進一步檢查:①檢測池污染(用專用清洗液浸泡30分鐘,去除頑固油漬);②光學系統故障(如濾光片位移或光源老化,需廠家用標準光源校準);③電磁干擾(儀器附近是否有電機、微波爐等設備?移開干擾源后復測);④樣品特殊性(如含極性有機物干擾,可改用四氯乙烯-甲醇混合萃取劑,或通過差譜法扣除背景干擾)。

第五步:驗證與記錄
完成調整后,用有證標準物質(如國家環保部頒發的石油類標準樣品)進行最終驗證。若測量值在標準值不確定度范圍內(如±10%),說明問題已解決;若仍異常,需聯系廠家工程師進行深度檢修(如檢測池光路校準、電路元件檢測)。同時記錄異常現象(如數值偏差方向、伴隨的儀器提示)、排查步驟及最終解決方案,形成案例庫供后續參考。
通過“環境-樣品-儀器-操作-部件”的分層診斷,可快速定位紅外油分析儀異常讀數的根源。掌握這流程,不僅能提升故障處理效率,更能保障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,為油類污染防控提供科學依據。